top of page
搜尋

都市生活支援:幫助原住民順利融入城市環境

  • 作家相片: 陳俊成
    陳俊成
  • 2024年10月31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許多人對原住民生活在山上的印象往往是幸福和與自然和諧共處,但實際上,原住民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困難,具體包括:


1. 經濟困境

-收入來源有限:許多原住民社區的經濟主要依賴傳統農業或小規模的手工藝,收入不穩定,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。

-就業機會缺乏:山區的就業機會相對有限,年輕人往往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,導致經濟壓力增大。


2. 教育資源不足

- 學校數量少:許多偏遠山區缺乏足夠的學校,孩子們需要長途跋涉才能上學,這使得教育機會受限。

- 教育質量參差不齊:即使有學校,資源和設施往往不足,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未來發展。


3. 醫療資源缺乏

- 醫療機構有限:山區醫療資源匱乏,往往需要前往較遠的城市才能獲得專業的醫療服務。

- 健康問題:缺乏定期的健康檢查和醫療保健,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得不到及時治療。


4. 基礎設施不足

- 交通不便:偏遠地區的交通設施較差,影響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外出工作、求學的能力。

- 水電供應不穩定:某些地區可能面臨水源和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,影響日常生活。


5. 文化認同與社會歧視

- 文化同化壓力: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許多原住民面臨文化同化的壓力,傳統文化可能逐漸消失。

- 社會歧視:在某些情況下,原住民可能遭遇來自主流社會的偏見和歧視,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和社會地位。


6. 土地權益問題

- 土地資源流失:原住民的傳統土地面臨被開發和掠奪的風險,影響他們的生計和文化根基。

- 法律支持不足:許多原住民在面對土地權益糾紛時,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援,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。


這些困難和挑戰使得許多原住民在生活上面臨重重困境,並非外界所認知的那樣簡單和幸福。因此,對原住民的支持和資源投入至關重要,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、提升生活質量。


原住民選擇進入都市生活的原因:


1. 尋求更好的經濟機會:都市通常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,尤其是對於年輕人和希望改善生活條件的家庭來說,城市的經濟活動和多樣的職業選擇吸引了許多人。山上的務農生活不僅是體力和精神上的艱苦,更是機會少到除了蔬果和手工作品,就沒有其他可以賺錢的方式,為了養活一家人,大部分原住民不得不選擇去到陌生的都市,面臨各種挑戰。


2. 教育資源:城市通常擁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,包括高等教育機構和職業訓練中心。許多原住民飽受沒有太多讀書機會的苦,知道知識就是力量。以拉拉山為例:拉拉山位於台灣桃園市的復興區,總面積約為 5,752公頃(約57.5平方公里),該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:

  1. 小學

    • 拉拉山地區主要有幾所小學,僅三所小學,桃園市復興區拉拉山國小、桃園市復興區清水國小、桃園市復興區新屋國小。這類學校規模不大,服務於當地的原住民和居民子女。

  2. 高中

    • 主要只有一所高中:桃園市復興高中(即桃園市立復興高中)

      由於拉拉山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規模,許多學生如果希望就讀高中,通常需要前往距離較遠的地區,這使得當地的高中數量較少。在拉拉山地區,提供高中的學校數量非常有限。通常,學生需要前往較遠的地區(如桃園市區)才能就讀高中,這對於學生及其家庭來說,上山下山的路程非常遙遠,尤其是颳風下雨颱風天,通勤上愈加困難。


由於地區人口較少,學校數量和教育資源受到限制,這使得拉拉山的學生在接受教育上面臨一定的挑戰。因此,很多家庭會考慮將孩子送到城市地區接受更好的教育。希望透過獲得更好的教育來提升孩子的技能和未來的就業前景。


3. 改善生活品質:拉拉山地區的醫療機構相對較少,主要有復興區衛生所:通常是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的地方,為當地居民提供健康檢查、預防接種和基本醫療服務。及當地小型診所:由個別醫生或小型醫療團隊經營,提供常見病症的診療。


由於拉拉山地區人口稀少,醫療資源有限,因此居民如果需要更全面或專業的醫療服務,通常需要前往較大的醫療機構,如桃園市的醫院或衛生中心。而城市生活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,如醫療、交通和社會福利,這些都能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品質。尤其是中老年人,會希望有更多醫療資源協助他們的家庭:老弱婦孺都能有病及時得到治療,


4. 社會與文化多元性:都市環境通常具有多元文化,讓原住民能接觸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。因此會導致思想上無法銜接,脫軌的情況出現,譬如最新流行銷售方式、最新科技等,而城市的這種多樣性可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適應能力。


5. 遠離山上的飲酒文化:在某些原住民部落,飲酒常常是文化和社交活動的一部分,許多儀式、慶典和社交聚會中都會涉及酒精。有些是因經濟壓力飲酒、有些是為了抵禦山上的寒冷

而飲酒,然而,有些原住民選擇進入城市是為了遠離酒文化,減少酒後肇事、酒後亂性……許多原民意識到過度飲酒對身體的危害,如肝臟問題、高血壓和心理健康問題。這種認知促使原住民選擇更健康的生活選擇。


6. 逃避困境:對於某些原住民而言,搬到城市可能是一種逃避經濟困境、自然災害或社會問題(如土地糾紛)的方式,尋找更安全和穩定的生活環境。


7. 發展自我與事業:隨著城市化的進程,許多原住民希望追求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,探索新的興趣和機會,以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。


8. 未來的期望:城市被視為一個更具機會和希望的地方,許多原住民希望能在都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,實現自己的夢想。


通過這些方式,走進都市成為許多原住民改善生活質量、促進身體健康的一種選擇。他們希望透過新的環境和機會,創造一個更健康、更充實的生活方式。這些原因驅使原住民尋求都市生活,但在適應過程中他們也面臨挑戰,因此提供必要的支持與資源至關重要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